2023年10月9日下午,第九期“新聞傳播學·國所論壇”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舉行。本期論壇以“數字化未來中的國家與社會——一種政治哲學的進路”為題,由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高奇琦教授主講。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胡正榮教授主持了論壇。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的在職人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師生等以線下線上結合的方式參加了論壇。

第九期“新聞傳播學·國所論壇”線下現場
高奇琦結合自身政治哲學的研究經歷,從跨學科的視角分享對于“數字化未來中的國家與社會”的思考;就ChatGPT與國家治理現代化、政治學的知識生產,以及GPT時代的知識秩序與政治秩序、自由悖論和公民教育、政治與經濟起源這五個方面進行交流。
首先,高奇琦談及ChatGPT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概念意涵。他認為ChatGPT為代表的通用大模型所引發的巨大生產力變革,或將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再次重新洗牌。伴隨著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飛速迭代,通用人工智能的技術浪潮席卷而來,算力的突破、算法的創新、高質量知識性數據對于構建通用大模型具有重要意義。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涵,他提綱挈領地闡明了國家治理體系所包含的秩序系統、賦權系統、創新系統三個要素,并將國家治理能力分為強度評價、有效性評價兩個維度。同時,高奇琦認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在于對平衡型國家的追求,即系統間、強度、情境的三層平衡狀態。

高奇琦在第九期“新聞傳播學·國所論壇”主講
結合ChatGPT和國家治理現代化兩個主題,高奇琦圍繞著秩序打破與再秩序化進一步闡發說明。一方面,ChatGPT對于傳統知識秩序的打破,導致了傳統權威秩序的重構。大模型或成為新的權威,加劇了亨廷頓所探討的失序問題。另一方面,ChatGPT形成新的賦權效應,強化了公民的媒介化表達,促進了政治參與新革命的形成,但也蘊含著表達庸俗化、資本化的風險。聯系我國的本土實際,思考通用人工智能與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未來,高奇琦認為,通用人工智能作為基礎設施,可以嵌入各行各業的發展中,推動我國從享受人口紅利到占據智能體紅利的轉型中。中國能夠擁有自己的大模型是至關重要的,以此助力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的聯動,應對通用人工智能的全球化競爭。
其次,ChatGPT對政治學的知識生產也帶來了革命性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主體轉變,即從人的知識生產到機器的知識生產,加速奇點時刻的來臨。二是知識生產速度加快,人從構思到創作的過程被機器的一鍵生成所替代。ChatGPT作為研究工具,在未來的政治學研究中可能存在以下趨勢:一是定量研究進一步普及,數據采集和分析更加便利、門檻更低。二是ChatGPT或可充當研究者新導師的角色,成為下一代知識權威、方法引導者、工具創建者。三是跨學科充滿更多可能,有助于研究者跨越學科壁壘推進學科融合。四是人類研究者的主要工作從創造轉向選擇,包括對機器已生成內容的判斷與整合等。五是人的智能涌現能力的正負雙面影響,人類研究者需加強內生能力的建設,重思工具對人的意義。
然后,高奇琦也從知識秩序與政治秩序的角度,表達了對于通用性人工智能技術的隱憂。他直言ChatGPT所帶來的知識泡沫與深度混淆,或意味著后真相時代的真正來臨。泡沫主要指大量低質量內容在信息空間的彌散?;煜齽t包含了正確與錯誤的混淆、高質量和低質量的混淆兩個方面,由此帶來的信任危機,可能導致真實的自我舉證困難。知識秩序與政治秩序是異形同構的關系,知識秩序是基礎,政治秩序是上層建筑,傳統知識秩序的打破不可避免會造成對政治秩序的威脅,因此大模型可能會帶來對政治秩序失范的約束困境、不確定困境等。
最后,將實踐與理論對話,高奇琦從盧梭的反思性思維出發,討論GPT時代的自由悖論與公民教育,他認為GPT或可導致知識幻象,即看起來自由,但實則不然。因此在公民教育上應強調培養節制的德性,再造共通感和實踐理性?;赝鸊PT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高奇琦從波蘭尼出發,認為ChatGPT帶來了知識的市場化,其以計算為中心,預示著知識生產的大一統。波蘭尼悖論認為,生產力提高可能導致大眾生活水平下降。由此觀之,知識生產力提高是否會造成部分知識分子的作用下降,這些開放性的問題,值得各學科共同思考與面對。

胡正榮對主旨演講內容進行回應
主旨演講結束后,胡正榮再次對高奇琦蒞臨“國所論壇”表示感謝,并對持續開展跨學科的交流合作予以期待。他在回應中表示,技術的問題絕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技術的產生、流通、應用等受制于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合力。當前,通用人工智能這一熱點話題,引發了各個學科的普遍關注。新聞傳播學的研究者也應思考如何提高站位、找準定位、立足本位,擴大本學科對于該研究問題及相關研究對象的解釋力與影響力。本次論壇所呈現的邏輯思路與內容觀點都頗具價值,可供持續深入探討。
與會人員就相關問題進行了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