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舉辦“新知讀書會”。來自2020級和2021級的碩士研究生共同研讀尤瓦爾·赫拉利所著的《人類簡史》。
本期領讀人具體介紹了人類發展歷史中的三個重要階段:認知革命時期、農業革命時期與科學革命時期。人類的進化經過了億萬年。認知革命后,智人根據不斷變化的需求迅速調整行為,開啟了采用文化演化的快速道路,而不僅限于基因演化。演化心理學認為,現代人類的各種社會和心理特征早在農業時代之前就開始形塑,貪吃基因理論、遠古公社理論等都是在此觀點的基礎之上的延伸。農業革命時期,遠古人類逐漸征服了其他物種,食物增加,人類生存危機減弱,人口激增??茖W革命對現實發揮了更加強大的形塑力量,承認無知、以觀察和數學為中心成為科學觀的要義。人類經歷三次革命的洗禮,力量空前強大,但是人類的未來卻并不必然光明一片。
討論環節圍繞帝國與國家的建構、文化之于人類社會的意義等問題展開。有同學提出,梁漱溟在其著作《鄉村建設理論》中對帝國或國家的構成進行了探討,并給出了“文化”這一思路。而彼得·德魯克《后資本主義社會》認為,支撐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是其所構建的“知識”。這種“知識”可以被視作一種秩序,比如法律體系、經濟體系。有同學認為,這種對于帝國或國家的建構是仍然值得探討和商榷的。有同學認為,國家建構的基礎起源于農村,而整個社會秩序崩壞的根本原因在于農村賴以存在的文化基礎崩壞。以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為例,國家得以構成有賴于鄉村內部的倫理、宗教。有同學認為,文化是各種關系與組織中的象征與規范,這些象征與規范包含著宗教信仰、相互情感、親戚紐帶,以及參加組織的眾人所承認并受其約束的非準則,是一種象征價值賦予文化網絡的受尊敬的權威,從而激發人的社會榮譽感和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