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舉辦“新知讀書會”。來自2020級和2021級的碩士研究生在線共同研讀劉海龍所著的《重訪灰色地帶:傳播研究史的書寫與記憶》。
本期領讀人首先厘清了本書所關注的對象——狹義的傳播思想史(或稱傳播學術史),即關注傳播研究和傳播學科發展史中的觀念、概念、命題、理論及學說的演變過程,同時兼及持有這些思想的個人或群體。作者將傳播學術史的敘事結構分為傳統主流敘事和反諷敘事。傳統主流敘事以“追求宏大敘事,維護現有學術體制合理性,強化經驗效果研究的主導地位”為特征;反諷敘事則側重于尋找既有主流敘事中蘊含的矛盾與縫隙。在傳播學術史中,拉斯韋爾等傳播學者以及哥倫比亞學派、芝加哥學派等傳播學派受到矚目,他們的思想與理論被視為“學科正當性的基石”。本書作者以反諷敘事為結構,重新將其審視。關于中國傳播研究史,主流敘事認為,中國大陸傳播研究自1978年的新聞學界開始。但是,這種觀點對于解釋“1978年的‘傳播學’究竟是哪種傳統之下的傳播學”和“為何20世紀50年代就有‘思想交通’的翻譯”卻是無力的。另外,1978年的中國大陸“傳播學”與上個世紀20年代初社會學中的傳播學之間存在的斷裂,或是由于人員變動、學科建制、時間意識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討論環節,同學們主要圍繞中國傳播學研究對于經驗學派的接受、“culture industry”這一概念從“文化工業”向“文化產業”轉變等問題展開。有同學提出,中國學者之所以選擇施拉姆而放棄席勒,一方面是由于以席勒為首的批判學派缺乏學科營銷意識,另一方面是因為接收者更愿意擁抱“去政治化”的實證經驗研究。有同學認為,概念的變遷是語言符號與權力交互作用的產物,而“文化工業”向“文化產業”的轉變正是體現了權力的運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