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9日上午,第三期“新聞傳播學·國所論壇”在線上舉行。本期論壇以“作為中國傳播思想基源問題的共識與秩序”為題,由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百精教授主講。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胡正榮教授主持了論壇。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的在職人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師生,以及來自全國兄弟院校的三百余位研究者、青年學子匯聚云端參加論壇。
第三期“新聞傳播學·國所論壇”
胡百精首先對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的邀請表示感謝。他希望以此次論壇為契機,結合自身研究經歷,分享對于“共識與秩序何以成為中國傳播思想史的基源問題”的思考過程,并就采用的態度與方法、形成的問題與解釋、建構的體系與價值進行說明。
論壇的第一大部分圍繞“問題與方法”展開。2012年左右微信、微博的普及,推動移動化、視覺化和社交化的傳媒時代到來,由互聯網驅動的社會范式正在形塑當中,胡百精據此在社會觀察中提出了新的研究問題,即:在現代社會,多元主體如何展開彼此間的交往和傳播?這種交往和傳播能否抵達人類所追求的、即使是最低限度的共識與認同?通過對既有文獻梳理,他發現學界特別是西方學界已針對該問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思想譜系,并就三個主要概念展開了縱深討論:其一指涉多元主體,在現代性理論框架下辨析人的理性和主體性問題;其二指涉公共議題,在新聞傳播學理論框架下就議題的辨識與評估、事實與解釋展開研究;其三指涉公共空間,以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為范式代表,對大眾傳媒和公共輿論的真實性、真誠性、正當性和可理解性提出要求。
在此基礎上,胡百精歸納出了西方學者打造的理想交往情境,即秉持交往理性、共同擁有主體間性的價值多元主體,通過辨識和評估形成公共議題的事實認知和解釋框架,在具有特定條件的公共空間內展開多元對話或公共協商,以此抵達共識。他進一步將達成的共識分為基于共同性、基于普遍性和基于公共性三種。但面對全球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他發現西方原有理論已無法提供有效解釋,并存在至少五個方面的問題:交往的烏托邦?交往的主體是無思、非思、均質的?理性退縮、窄化至程序思維?人在哪里、生活與生命世界何以構筑?何以重返和再造傳統?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胡百精認為要回歸中華五千年文明傳統,在先輩的憂喜悲歡、得失進退、思想和行動中尋找答案。他首先就四個普遍爭議點進行了回應:第一個針對“傳統已死了嗎”的發問,提出有些傳統確實已死,有些非但存在,還是探討中國現實問題、歷史問題、政治問題,乃至個體存在問題的基本土壤、先見和前提;第二個針對“傳統已遠了嗎”的聲音,認為所有學科在研究時都存在遠距離發問的情況;第三個針對“傳統還有用嗎”的質疑,相信即使技術瞬息萬變,但人的發展境況仍存在穩定不變性因素;第四個針對“傳統非關學術”的爭論,提到中國文化曾遭遇嚴峻的“奪席之憂”,包括馮友蘭在內的先賢學者為中國傳統思想的學理化問題付出了諸多努力,但仍未徹底擺脫西方視角。胡百精指出歷史是生命之師,為了厘清中國傳播思想的基源問題、建構中國自主傳播知識體系框架,就必須從三個維度著手:首先要重返人學,于傳統的存在論、價值論、社會觀、政治觀、天下觀和宇宙觀中尋找支柱;其次要重返傳統思想的整體關懷,不僅關注政治和社會維度,還要關注個體何以安身立命、我他之間如何修己安人、個體如何進入群體共同生活的維度;最后必須要找到操舟得舵的方法,尋找相應時代的主體生產形式和根本癥結,回應重大問題和關鍵疑惑,防止陷入時間線索、人物線索、主題線索碎片以及學術空轉。
胡百精在第三期“新聞傳播學·國所論壇”主講
論壇的第二大部分圍繞“交往、共識與秩序的基源問題”展開。胡百精以兩項個人研究案例進行說明。其中一項研究關于中國輿論觀的形成及近代轉型。他發現,由于輿論關乎政治合法性、權力秩序和治亂之道,中國早在先秦時代就形成了多重面向的輿論觀,包括民心至上的“民本主義輿論觀”、民意可懼的“恐輿觀”、民智不足的“輕輿觀”。這些觀念一直延展至明清,強調秩序優先、價值理性優先和教化德化優先,并在清末民初發生了現代轉型,初步劃定了以輿論進化促成國族進步的觀念地圖。另一項研究關于中國傳統辯論觀的生成與選擇。胡百精精挖掘出了先秦開啟的五脈辯論思想源流,分別是儒家的“不辯與不得不辯”,道家的“無辯與辯無勝”,縱橫家的“功利主義之辯”,經驗主義與邏輯主義的“墨辯”,純語言反思和邏輯致知的“名辯”。秦漢之后,以明理存道為宗旨的儒、道之辯,尤其前者占據主流,標舉了中國傳統辯論觀的人文主義、道德主義和實用主義。而縱橫之辯、墨辯以及名辯都因各種原因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
從這兩項研究中胡百精總結道,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傳播作為人之境況而存在,人作為能言之群體而存在。中國古代思想家理想中的社會共識秩序由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宇宙秩序、群居合一的理想社會秩序、以及理一分殊的天下秩序三部分組成。這種傳統共識機制反映在真理共識、道德共識和規范共識的應用上,用來平衡我與他、多與一之間的不同關系。胡百精同時提出這種共識的歷史局限性所在,即對自由、平等和工具性的忽視。
胡百精提出的中國傳播思想基源問題框架
論壇的第三大部分圍繞“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應有研究態度”展開。胡百精認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應繼續“照著寫”。例如中國傳統思想中蘊含的整套社會共識秩序和交往機制,對于當今時代的我他之間關系建構、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乃至邦國之間的天下關系都極具啟發意義;對于其中不再適用的成分要徹底“改寫”。例如禮制中的尊卑成分、對自由意志的壓制在當前應當完全摒棄;此外還存在“接著寫”的情況,站在古今中西的十字路口上發展完善既有經典思想,從而再造傳統與現代的關系、重返人學。
胡正榮對主旨演講內容進行回應。
主旨演講結束后,胡正榮再次對胡百精蒞臨“國所論壇”表示感謝,對線上的三百余位參與者表示歡迎,希望大家能持續在這一全新的學術平臺上碰撞觀點、激發思考。他在回應中表示,胡百精教授的研究不是對史料的簡單重復和歸納,而是站在歷史發展的整體性高度上,抽象出了“共識”和“秩序”兩個關鍵概念,由此提供了中國學界與西方學界的對話資本,有望進一步形成具有人類普遍意義的知識范疇。不論是從歷史語境、西方語境還是現實語境看,這樣的學術研究都是極具開創意義的,為深化新聞傳播學學術體系、梳理中國自主知識脈絡提供了良好范本。此期論壇提供的思考和建議非常有價值,可在未來進一步深化。
線上三百余位聽眾一同參加
此次論壇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承辦的。
時值世界大變局與世紀大疫情交織,世界和人類都走到了全新的歷史交匯點,與此同時,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也不斷影響著傳播生態,沖擊著傳播格局。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傳播學·國所論壇”就創設并成長于該時代背景下,重點圍繞中國新聞傳播界有何作為、如何作為的問題進行深度對話。該論壇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每月舉辦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