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非常強調國際傳播中文化的作用和力量,多次多處指出中華文化走出去,人文交流,以及對文藝、學術、傳播的文化要求等,并明確“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作為“五力”之一,它的提出有著深遠的意義。
就中國國際傳播中有關中華文化感召力打造與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明確而具體的要求,“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焙喲灾?,要實現這個目標任務,以文載道和以文傳聲是方法與手段;以文化人,才是國際傳播增強有效性,提升持久性的根本。因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p>
以文化人是點睛之筆,點出了中國國際傳播的核心。軟實力就是“文”,此處的“文”是個集合概念,包括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文明等。軟實力就是由文化、文明的多種構成要件組成的,而文化與文明的核心就是具有基本、深沉、持久等特性的價值體系,正是以文載道中的“道”。
“文”是中國國際傳播有效性和持久性的來源。以文化人,首先要有“文”。說到“文”,中華民族應該有著充分的自信。我們有著綿延不絕、燦爛輝煌的5000年中華文化,有著貢獻人類、影響全球的思想價值體系。這些都是做好國際傳播的根本資源,源源不竭,生生不息。中華文化與中華文明是中國國際傳播的源頭與基礎,更是中國國際傳播的素材與滋養。
傳統的“文”是基礎,現當代的“文”是關鍵。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中國正在以新的面貌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我們需要構建和呈現新的文明與文化。一方面,我們需要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中國,貢獻人類,“要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旗,依托我國發展的生動實踐,立足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全面闡述我國的發展觀、文明觀、安全觀、人權觀、生態觀、國際秩序觀和全球治理觀?!绷硪环矫?,我們要基于中國實踐,著眼全球文明,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要廣泛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有能力也有責任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同各國一道為解決全人類問題作出更大貢獻?!?/p>
“化”是中國國際傳播有效性和持久性的保障。以文化人,其次是“化”。這里的“化”,就是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盎笔抢砟?、方式、方法、形式、手段、業態、過程等眾多要素的集成。再豐富的“文”的資源,沒有好的“化”去實現,依然是無用功,甚至是適得其反。以文化人的“化”,
第一是開化,即欲化人,先化己。我們需要開化自己的理念。當代世界、當今社會需要互聯網思維,需要全新理念,才可能真正去以文化人。
第二是轉化,即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當代價值、世界意義是轉化的關鍵,也是轉化的根本目的與意義。以文載道的“道”就應該是當代價值與世界意義。
第三是硬化。我們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都是要解決“挨罵”的問題,這就必然要求我們“要講究輿論斗爭的策略和藝術,提升重大問題對外發聲能力?!备矣诎l聲,善于發聲。戰略與戰術上都要有硬化的元素與成分。
第四是軟化。即“要注重把握好基調,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這才是真正的自信。
第五是多樣化。我們既要開展各種形式的人文交流,發揮高層次專家作用;又要利用重要國際會議論壇、外國主流媒體等平臺和渠道發聲,不斷擴大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圈。
文化、藝術、學術、媒體、黨政機構、企事業單位、智庫,乃至公民個體等,都要參與到以文化人的國際傳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