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格局正在發生迅速變化,世界也正在從單極走向多極,并進一步走向多個板塊,與此相隨的全球傳播生態也在加速變革,這對正在積極開展國際傳播的中國而言,既是重大挑戰,更是重要機遇。
當前的重要時機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傳播領域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國可以抓住這一重要時機,構建面向未來的新時代中國國際傳播體系。
從世界治理格局演變看。當前,多板塊化的地緣政治已經使得原來的世界格局劃分變得更加復雜而多元,各種利益交織,各個板塊競爭沖突卻又無法完全中心邊緣二元對立;原有世界分工的經濟形態與格局因為數字經濟的融合與迭代使得生產流通、交換消費更加復雜網絡化;基于網絡社會而日益成型的虛實共生的社會形態、文化資本以及政治格局也日益多板塊化。以西方強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正在改變。中國已不再是國際秩序的被動接受者,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致力于擔負世界和平建設者、全球發展貢獻者、國際秩序維護者的職責和使命。同時,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在世界格局的演變中發揮重要作用。
從傳播與治理的相關理論和傳播業態發展看。傳播理論起源于西方,當前主導的國際傳播理論也是基于西方傳播實踐需求抽象出來的。它是工業化時代英美主導的全球治理1.0、2.0時期的產物,并深深地與當時的全球治理嵌套為一體。當世界進入全球治理3.0乃至4.0時期,原有的傳播理論,特別是國際傳播理論已經呈現出與迭代升級后的全球治理體系不相適應的疲態。復雜網絡社會的底層邏輯有別于工業社會,傳播特別是國際傳播系統在網絡社會巨系統中的作用也不同于前信息社會。特別是這幾年,后全球化時代、后疫情時代正在形成紛繁復雜的認知框架,同時,傳播業態也正在走向虛實結合,后真相、信息疫情、深度偽造、機器人生成信息等也正成為洪流態勢。而現有理論對現實的理解力、解釋力等有如隔靴搔癢,已經無法指導解決現實問題。有關治理、傳播的相關理論構建和傳播實踐也都正在重構。
從中國國際傳播基礎看。中國的國際傳播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際傳播格局已基本形成。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重要講話,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這就為進入新時代,實踐上重構國際傳播格局,重塑國際傳播流程,重組國際傳播業務提供了遵循,更為理論上建構中國特色國際傳播自主知識體系提供了依據。
面臨的難點挑戰
格局變化提供了建構新體系的機遇與可能,但在構建新時代中國國際傳播體系的實踐中,還是面臨著眾多的難點與挑戰。因此,問題導向、效果導向是構建中國國際傳播體系的基本立場與出發點。
對于全球傳播生態的認識和理解不足。作為復雜網絡系統,全球傳播生態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顛覆式地改造著整個傳播生態。與此同時,板塊化的地緣政治、沖突與深層鏈接交織的多元文化、迅速變化的全球分工與流程再造的全球經濟等都在深刻地重新塑造著全球傳播生態。迅速而深刻的多因多果帶來的這種變化,使得我們對全球傳播生態及其更大的全球生態需要作出高水平的準確判斷。對全球傳播生態致變因素、演化路徑與可能出路的認識不足,是新時代中國國際傳播體系構建的一大難點和挑戰。
缺少新時代中國國際傳播理論的支撐。國際傳播理論的非本土化、非情境化是理論界和學術界面臨的巨大挑戰。如何在新時代突破西方既有理論框架,形成本土性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是中國新聞傳播學界的任務與挑戰。首先要不忘本來。中國國際傳播研究需要大量的歷史資源支撐。中國悠久而豐富的歷史,可以幫助我們發現過往國際傳播的實踐經驗,總結歷史規律。其次要吸收外來。國際傳播本來就是外向的乃至雙向的,我們不能自話自說、自娛自樂,更不能畫地為牢、閉門造車。新時代,中國新聞傳播學越來越多地從一種內向的或自在的研究范式,轉向外向的或開放性的研究范式。最后要面向未來,立足實踐,構建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
對于國際傳播戰略建構的薄弱。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國際傳播業界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如此豐富而具有開拓性的實踐,為中國國際傳播理論建構提供了豐富的滋養。不過,要真正提升中國國際傳播能力,還有賴于高質量的國際傳播戰略規劃與戰術設計。我們需要在多方面加強中國國際傳播戰略建構,這里面既包括思維視野的創新、頂層設計創新,也需要各個子系統,如主體、話語、內容與服務、渠道與平臺、用戶與群體、效果與評價等的創新。
構建的關鍵點
堅持基于全球的傳播生態。我們需要樹立更新的全球觀、傳播觀,關鍵在于如何認識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是“全球中國”還是“中國全球”,抑或是兩者同等重要。毫無疑問,新時代中國國際傳播體系的生成與運行一定是在各種內外部要素的交互影響中才成為可能。內部要素至少包含但不限于自身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要素和內在的傳播戰略、主體、產品、渠道、用戶、效果等;而外部要素,如地緣政治等則更為復雜??梢哉f,中國國際傳播體系的建構,與后疫情、后全球化時代的全球傳播生態是相伴而生、相互嵌套的。
堅持系統性思維。當今社會已經是復雜的網絡社會,基于系統思維,才有可能有效應對日益復雜與混沌的全球巨系統的變化。一方面,國際傳播本身就是系統工程,包括理念、主體、客體、內容、渠道、人才隊伍等諸多方面,都要以系統性思維進行系統性創新,這樣才能整體推進新時代中國國際傳播體系的建構。另一方面,國際傳播系統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構成,一定要與國家的戰略價值、戰略位置、戰略目標、戰略資源、戰略安排和戰略現實等具體要素高度關聯,實現與其他戰略系統相匹配,這樣才能在資源和行為的協同性上得到保障。
堅持以全球視野把握傳播共通意義與人類共同價值。在新時代,中國已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也提出了基于“人類共同價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說明我們已經認識到中國不僅是“中國的中國”,而且是“世界的中國”,中國的歷史文化、價值觀等都是世界文明、世界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普遍性與共通性是中國國際傳播需要強化的意義建構指向。人類共同價值是中國做好國際傳播的基礎和橋梁,當我們實現了從講“我的故事”到講“我們的故事”的轉變,就能在全世界獲得更大范圍的理解和認同。
堅持以精準傳播策略提升傳播效能。用戶研究與洞察是國際傳播的出發點,用戶認知與行為改變是國際傳播的落腳點,更是國際傳播追求的效果。構建國際傳播體系,在傳播策略上必須堅持以用戶為導向,努力實現分層、分類、分群傳播,通過精準傳播實現國際傳播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