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7日上午,第二期“新聞傳播學·國所論壇”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舉行。本期論壇以“芻議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問題”為題,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張濤甫教授主講。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胡正榮教授主持了論壇。全所四十余名人員現場參加,來自全國的三百位人員在線旁聽。
第二期“新聞傳播學·國所論壇”現場
張濤甫在開場中提出,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經過四十年的發展,在知識體量、學科內涵、研究共同體建設上,都取得了令人驚喜的成績。新聞傳播學的自身演進與時代變遷之間形成了巨大張力,時代進步為學科發展注入了強勁的驅動力和牽引力。2016年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新形勢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地位更加重要、任務更加繁重。因此,新聞傳播學也必須努力回應時代需求,積極凸顯學科主體優勢,發揮作為哲學社會科學支撐學科的作用,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普遍意義的新聞傳播自主學科體系。在近兩小時的論壇中,他從四個方面對該主旨進行了深度解析。
張濤甫分享現場
首先,張濤甫以“知識界的遲到者”為比喻,系統回顧了近現代以來新聞傳播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萌芽與發展。人類知識的進化軌跡由簡到繁,特別是啟蒙運動以來,知識脈絡出現明顯分化,在早期形成了以邏輯主義和經驗主義為主的兩個面向。近代以后,實證主義的知識論與資本主義制度體系相互配套,社會學科也在此影響下受到了實證主義和經驗主義范式的很大影響。在這樣的發展環境下,從歷史維度看,新聞傳播學長期以來都被形容為“弱知識”,有著“多元話語聚合”、“沼澤地上的建筑物”、“抓了滿手副牌”、“話語博弈中的弱勢困局”等稱呼。從現實維度看,新聞傳播學的起源地——西方本身也存在著身份尷尬和主體性不足的問題,其中以美國最為凸顯,經常處于多學科的交匯處,受不同強勢學科的話語輻射。因此,新聞傳播學的自我革新需求非常明顯。
其次,張濤甫從知識、價值和規則三個維度,對新聞傳播學的知識框架進行了解析?!爸R”意為經驗上被證實的和邏輯上一致的規律的陳述、旨趣;作為知識的新聞傳播學就要以求真為知識生產的旨歸,將科學研究作為樣本,探尋新知識生產的可能?!皟r值”指的是意義、意向和信念;作為價值的新聞傳播學要注重研究正當性、議題合理性和邏輯嚴密性,起到學科示范作用?!耙巹t”指的是規范、范式;作為規則的新聞學不僅要努力發展成為一種知識典范,還要成為學術共同體遵從的共識性理念,最終成為一種共同遵循的規范。
第三,張濤甫提出了構建中國新聞傳播學知識體系的困境和未來路徑。他認為,在知識領域,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目前面臨著其他強勢學科的外部性壓力,以及來自西方新聞傳播學的內部張力。在知識生產上存在著有增量、少原創和弱邏輯的問題,在價值生產上面臨著價值分化、低認同和弱共識的情況,在規則生產上存在著高認同范式缺乏、專業化程度不高的現象。在實踐領域,問題的井噴和傳播系統的非線性擴張,知識不確定性聚集、關聯變量的激增,以及新媒體技術的刺激,知識界對于未知領域的探索任務愈加繁重。未來,一方面要善于做“加法”,尤其是在硬知識上做增量,善于發掘每一個精彩場域背后的“小邏輯”;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做“減法”,面對大量的“散裝”知識,要勇于去庫存、去低端產能,提升知識的濃度和硬度,強化“語法”提煉,變知識的弱連接為強連接。
最后,張濤甫提出了對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期待。他認為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必須回應時代的呼喚,從大的理論邏輯層面著眼,重構新聞傳播學知識體系。中國學者不能滿足于微觀層面的修修補補,應以結構性、系統性的理論創新,為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開啟理論大格局,協力將學科提升到與時代匹配的高度。
胡正榮對主旨演講內容進行回應
主旨演講結束后,胡正榮再次對張濤甫蒞臨“國所論壇”表示感謝,對線上的三百余位參與者表示歡迎。他在回應中表示,為了提升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存在合法性和學科解釋力,就必須從知識、價值和規范三個層次上努力。這個問題正擺在所有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人員、行業實踐人員、對該學科及行業有興趣的人們面前,必須給予重視。此期論壇提供的思考和建議非常有價值,可供進一步深化。此外,與會人員還就相關問題進行了交流討論。
線上三百余位聽眾一同參加
時值世界大變局與世紀大疫情交織,世界和人類都走到了全新的歷史交匯點,與此同時,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也不斷影響著傳播生態,沖擊著傳播格局?!靶侣剛鞑W·國所論壇”就創設并成長于該時代背景下,重點圍繞中國新聞傳播界有何作為、如何作為的問題進行深度對話。據悉,該論壇今后將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每月舉辦2-3次。
(攝影:張逸)